[目的]总结目前国际应对传染性疾病暴发流行期间发热筛查的相关证据。[方法]以关键词fever,screen,non-contact,infrared thermography or thermometers,thermal screening,thermal scanners,SARS,H1N1,MERS,2019-nCoV,发热筛查,按优先级检索EBM Guidelines,Essential Evidence Plus,Dynamed,Up To Date,Jonna Briggs Institute循证卫生保健中心数据库,British Medical Journal Best Practice,Clinical Key,Cochrane Library,National guideline clearinghouse(NGC),NHS evidence,中国临床指南协作网以及Pub Med,EMbase,CINAHL,中国知网,万方等数据库,检索时间截至2020年2月8日,对检索出的相关文献就发热筛查相关问题进行证据总结。[结果](1)启动发热筛查对控制疫情快速扩散十分必要,但不应将监测体温作为唯一的筛查措施;(2)红外热像仪与非接触红外额式温度计是目前可用于大规模人群快速筛查发热的工具;(3)红外测温装置仅可用于初步筛查发热病人,对于初筛发热者应再次复测体温;(4)前额、颞部、颈部是头颈部的热稳定区,进行颈侧和颞部测量时测量人员可避免直接面对被测量者;(5)推荐复测腋下温度;(6)推荐采用水银体温计或医用电子接触式温度计复测腋下温度,但应尽量减少水银体温计的使用;(7)采用智能可穿戴设备进行远程连续体温监测代替传统的间断式体温监测,可在传染病留观中心和隔离病房中发挥巨大作用。[结论]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时,启动发热筛查对控制疫情传播是必要的。但是需要进一步提升设备性能、制定统一的筛查方案,包括选用合适的筛查设备、规范测量部位、统一发热参考标准,以提高发热筛查的规范性与有效性。
目的探讨医院药品调剂部门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简称新冠肺炎)疫情期间的工作重点与防控措施。方法参考各级指导意见及相关文献,梳理工作重点与防控难点,结合工作实践,不断进行优化与总结。结果与结论疫情期间,医院药品调剂部门通过从药品领用、储存、发放、药学服务四方面优化工作内容,保障了临床用药安全。同时,从组织架构、疫情管理、人员监管、人员培训、心理疏导、个人安全防护、环境设备消毒、防护物资管理等多方面对药品调剂部门工作人员和工作环境制订全方位、多维度的疫情防控措施。这些措施已有实践基础,可操作性、实用性及可及性大,具有参考意义。
目的分析发热门诊患者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流行病学临床特征,及时了解发热门诊患者的发热原因及临床表现,为疾病的预防与治疗提供依据。方法对某大型综合医院2020年1月17日—2月2日发热门诊就诊患者的病历资料进行分析,包括一般资料、流行病学史、新型冠状病毒核酸检测及其他实验室检查结果。结果共有1 770例患者,男性888例,女性882例,其中21~40岁患者占61.24%。实验室检查结果显示:15例新型冠状病毒核酸检测阳性的患者,主要以白细胞计数正常或减少,淋巴细胞计数减少为主,分别占100.00%、40.00%。857份胸部CT普通扫描检查报告中,阳性822份,阳性率为95.92%。结论发热门诊的设立有利于对发热患者进行快速、有效的筛检,就诊患者中以病毒感染最为常见,以中青年为主,新型冠状病毒核酸检测阳性的患者行胸部CT检查阳性率较高。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发生后,华西医院作为国家区域中心医院,迅速建立工作机制,通过完善组织架构、制定工作方案、优化工作流程、强化人员培训、实施MDT、强化支撑保障等工作实施医疗救治体系化建设,为疫情防控有序开展提供了有效支撑。
目的探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简称新冠肺炎)病毒核酸检测中相对方便安全及敏感度高的方法。方法对武汉市红十字会医院100例新冠肺炎病例同时留取咽拭子和鼻拭子。比较两种方法取样后样本核酸检测的阳性率。结果咽拭子取样标本SARS-CoV-2病毒核酸阳性检出率为54%,而鼻拭子取样标本的病毒核酸阳性率为89%。鼻拭子标本的病毒核酸阳性率高于咽拭子采样标本,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850 4,P=0.049 7)。结论新冠肺炎患者取鼻拭子进行核酸检测的阳性检出率具有明显优势。临床应尽可能使用鼻拭子而非咽拭子作为新冠肺炎患者的优选筛检方式。
<正>此次呼吸道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特别是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对我国造成巨大影响。截至2020年2月22日,确诊患者76 392例,死亡2 348例。我们对这些不幸离世同胞表示深切的哀悼!呼吸道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疫情发生有一段时间了,我们对这个疾病的认识也逐渐深入,部分研究成果已经发表在国内外杂志。但是,由于目前缺
口腔医护人员长期暴露在各种致病因素之中,其中对传染病病原体的暴露是威胁口腔医生身体健康的一个重要因素。病原微生物在口腔诊疗过程中传播的基本途径有:血源性传播、飞沫传播、接触传播以及气溶胶传播。通过这些途径,微生物群落如朊毒体、病毒、真菌、细菌等得以传播。2019年12月以来,随着由2019新型冠状病毒(2019-nCoV、SARS-CoV-2)引起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在武汉爆发,口腔诊疗过程中产生的气溶胶带来的感染风险也迅速被人重视。本文总结目前人们对传染性疾病在口腔诊疗环境中传播和风险因素的相关研究,以便口腔临床医生参考,做好相关的防护,避免职业暴露的发生。
目的探讨能谱CT普通扫描不同单能量重建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ronavirus disease 2019,COVID-19)早期病灶显示及图像质量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1月—2月11例于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发热门诊就诊并确诊为COVID-19病例的胸部能谱CT影像学资料,11例病例总共发现炎性病灶34个。将能谱CT扫描的原始数据分别重建40~140 keV(间隔20 keV)的单能量图像和常规混合能量图像,每例患者共重建7组图像,并测量所有炎性病灶的CT值和标准差(standard deviation,SD),计算信噪比(signal-noise ratio,SNR)和对比噪声比(contrast-noise ratio,CNR);由2名诊断医师对图像质量进行主观评分,比较不同单能量组以及混合能量组图像质量的差异。结果 7组重建图像上,单能量组重建图像CT值和SD值随X线能量升高而逐渐降低,SNR和CNR逐渐升高,相邻两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80~140 keV范围内单能量组图像SD值低于混合能量组,而SNR和CNR高于混合能量组,两两比较结果显示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120 keV单能量图像主观评分最高,且与混合能量图像主观评分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能谱CT应用于COVID-19扫描时,不同单能量重建可显著降低COVID-19早期病灶的图像噪声,从而提高图像质量。结合图像的主客观评价,120 keV单能量重建图像对COVID-19早期病灶的显示最佳,对临床早期筛查具有重要的意义。
2019年年末至今暴发的由新型冠状病毒(2019-nCov)所引起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rona Virus Disease 2019,COVID-19)疫情让气溶胶对健康的影响重新回到公众的视野中。本文通过对气溶胶文献的回顾和对现有新型冠状病毒的研究结果,科普性地总结气溶胶和生物气溶胶的特性,梳理其对新型冠状病毒在人群传播中的作用,并提出相应的防护建议。
目的系统检索关于洛匹那韦/利托那韦用于病毒感染性疾病的文献并分析,为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的治疗提供参考。方法计算机检索Pubmed、Embase、Cochrane Central Register of Controlled Trials(CENTRAL)、中国知网(CNKI)、维普数据库、万方数据库,检索时限均为建库至2020年2月22日,对符合纳入标准的文献的主要结果进行描述性分析。结果初筛文献2036篇,筛选后最终纳入洛匹那韦/利托那韦用于病毒感染性疾病文献392篇。其中用于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IDS)研究244篇,用于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SARS)研究2篇,用于中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