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经典”歌剧的艺术魅力之源——《洪湖赤卫队》中韩英形象的文化多重性
作者:马晓晨
作者地址:总政歌舞团青年歌唱家
关键词:红色经典; 歌剧艺术; 艺术魅力; 魅力之源; 洪湖赤卫队; 中韩; 艺术形象; 文化形象; 人物形象; 江姐; 革命历史题材; 后工业时代; 国家大剧院; 中老年人; 演出市场; 文艺作品; 外在原因; 怀旧; 观众; 成功之处
出版年:2014
摘要:一部《白毛女》复排了3次,一部《江姐》复排4次,一部《洪湖赤卫队》也复排4次,甚至还有了其“国家大剧院版”。并且,这些歌剧的每一次复排,都引起了不小的高潮,赢得了观众的掌声。这些说明,“红色经典”歌剧具有持续的艺术魅力。本文中的“红色经典”,主要是指20世纪40-70年代产生的革命历史题材文艺作品。那么,这些半个多世纪前产生的歌剧为何在今天仍有魅力呢?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红色经典”歌剧迎合了“后工业时代”滋生和蔓延的“怀旧”思潮。不难发现,相当一部分中老年人是在“怀旧”情愫中走进“红色经典”的,因为在这些歌剧中,他们找到了历史的年轮,找到了自己成长的脚步。其次是强有力的“商业化运作”,也使得“红色经典”蒙上一层“神秘”的面纱,进而在演出市场上赢得了票房。当然,这些不过是一些外在原因。今天,“红色经典”歌剧之所以仍具艺术魅力,其关键还在于这些歌剧都无愧于“经典”二字。其最为成功之处就在于这些歌剧塑造出了一个个鲜活的艺术形象,比如喜儿、韩英、江姐等。的确,一个喜儿、一个韩英、一个江姐,影响了几代中国观众,以致这些艺术形象在舞台上的每一次出现都将是一个“期待”。那么,这些人物形象为何如此吸引人?在笔者看来,这些人物形象都不是一种单一的艺术形象,而是多重文化形象的复合,具有文化多重性,进而具有基于文化的艺术魅力。这正是“红色经典”歌剧艺术魅力之源。下面以歌剧《洪湖赤卫队》中的韩英形象为例予以说明。从总体而言,韩英形象是“女英雄”、“革命者”、“渔家女”三种文化形象的复合。
期刊名:艺术评论
期号:8
语种:chi
页码:111-113
期刊译名:Arts Criticis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