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谈中国歌剧
作者:李斌奎
关键词:《神农架》;中国歌剧;感言;剧本;民族歌剧
出版年:2010
摘要:文:李斌奎 民族歌剧《神农架》选材好、意境好,是个适于歌剧表现的好题材。 该剧是为湖北省歌剧舞剧院而作,该院曾以《洪湖赤卫队》闻名全国,开创了中国民族歌剧的新风。 中国的民族歌剧从延安时代的《兄妹开荒》(时称秧歌剧)、《白毛女》、《小二黑结婚》,到1949年之后的《洪湖赤卫队》、《刘三姐》、《江姐》等走过一个漫长的时期,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 我以为中国民族歌剧的风格集中表现于剧本、音乐、表演诸多方面——其剧本均有一个完整而动人的故事,其音乐均以民歌、民族音乐为核心演化而成。有些则直接或间接吸纳了地方戏曲音乐,如《江姐》中对川剧唱腔与打击乐的运用就几乎直截了当。这些作品中的民风民韵注定了这些作品能够广泛流传。当然,对此有些人并不以为然,他们把中国民族歌剧称作话剧加唱。此种说法不是无知便是偏见。其实中国民族歌剧正是继承并发扬了中国传统戏曲优秀传统演化而成的。 可是,自改革开放以来几乎再未出现过广为流传的优秀歌剧。究其原委,我以为正是由于丢弃了我国民族歌剧的优秀传统,才导致了歌剧的败落。 现今有的歌剧,剧本先不必说,作为歌剧灵魂的音乐完全是失败的。更有甚者,动辄以“现代音乐”为旗帜,从心理上根本排斥民族民风,对于戏曲音乐更是不屑一顾。 另一面旗帜便是“与国际接轨,要走向世界”。在他们看来,要走向世界当然要搞些谁也听不懂的玩意——“土了吧唧”的民歌和戏曲音乐哪能登大雅之堂? 其实说白了,他们所谓的走向世界并非走向广大受众体,而是走上百老汇。可悲的是他们忘记了十三亿人都不喜欢的玩意,百老汇的那几个观众喜欢又能如何?最多搞个洋奖回来唬唬人。其实百老汇音乐剧也是美国人的民族戏剧,正像意大利歌剧是意大利民族文化一样。中国歌剧首先应该是中国人喜欢的中国歌剧。 要记住,口味这东西是轻易不会变的。 想想看,赵本山玩命折腾了几十年,中央电视台及全国各大媒体极力鼓吹,才把部分中国人的审美情趣提升到东北“二人转”的高度。凭着几个歌剧精英关起门来搞几个非驴非马的东西,就能让中国观众老老实实掏钱买票欣赏那些“与国际接轨的现代大歌剧”?不会的!其结果也只是参加一次会演,圈内人互相吹吹,捞个奖而已! 故,我认为未来中国歌剧的发展还是离不开中国民族歌剧的传统,离不开中国人的审美习惯。中国歌剧必须根植于民族民风及干腔百调的中国地方戏曲。一部小提琴协奏曲《梁祝》便是最好的佐证。 祝歌剧《神农架》谱写出真正民族风格的好音乐! 祝歌剧《神农架》演出成功! (作者系兰州军区原创作室主任)
期刊名:歌剧
期号:第4期
页码:64-65
数据来源:
地址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