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剧《江姐》创作及演唱风格的分析与研究
作者:肖萌音
关键词:中国当代歌剧; 《江姐》; 创作风格; 音乐本体; 演唱风格
出版社:山东师范大学
学位:硕士
导师:冯康
摘要:歌剧《江姐》是中国当代歌剧领域值得骄傲的作品,在中国歌剧史上有着特殊的重要地位。它是根据长篇小说《红岩》中共产党员江竹筠为革命事业英勇就义的真实历史故事改编而成的大型歌剧,由空政文工团阎肃编剧,羊鸣、姜春阳、金砂作曲,陈沙导演,于1964年9月4日在北京儿童剧场首演并取得了极大成功。整部歌剧描写了革命者同国民党之间一场尖锐、复杂、激烈的斗争,表现出革命先烈们坚贞不屈的大无畏精神。剧中以江姐为主线,成功塑造了一个临危不惧、嫉恶如仇、视死如归、大义凛然、可歌可泣的中国知识女性的英雄形象。歌颂了以江姐为代表的革命先辈,为实现共产主义理想,“赴汤蹈火自情愿,粉身碎骨心也甘”的崇高思想品质。同时,剧中对其他次要人物的刻画也恰到好处、入木三分。在音乐创作中,根据剧情发生的地点——渣滓洞,作曲家们广泛采用川剧、婺剧、越剧、四川清音、京剧等戏曲,将这些戏曲音乐元素与歌剧形式如重唱、合唱有机地结合,使剧中女主角江姐的形象建立在中国民歌和戏曲音乐素材的基础之上。\r\n 本论文将从歌剧《江姐》的创作背景和音乐本体的分析出发,本着实事求是的原则,借助文学、历史学、音乐学、舞蹈学、美术学、社会学、哲学、美学等相关学科的综合性研究方法和研究资料,多维度的对作品进行解读。最终,对歌剧《江姐》的演唱风格和历史意义进行梳理、总结,并在本人的声乐演唱中融会贯通。\r\n 本论文以歌剧《江姐》的创作及演唱风格为研究对象,分四章进行论述:\r\n 第一章主要对歌剧《江姐》的诞生进行了概括式的介绍,分别从历史、文化及《江姐》诞生前中国歌剧的发展三个方面分析了歌剧《江姐》的创作背景;另外,将歌剧《江姐》创作灵感的来源及艰辛的创作过程介绍给读者。\r\n 第二章从歌剧《江姐》的整体风格概要、中国传统戏曲音乐素材的显现和“洋为中用”的创作观三个方面全面深入地解读歌剧《江姐》的创作风格特征。它的音乐创作在总结前人经验的基础上,提炼出大量中国传统戏曲以及西洋歌剧的音乐素材,并将它们有机的运用到歌剧创作中去,在继承传统的前提下进行创新,形成了歌剧音乐创作的新亮点。整体音乐风格上,通过独唱、合唱、重唱、独唱加合唱伴唱等丰富的声乐演唱形式,运用音乐语言的变化与对比塑造人物形象、刻画人物内心世界,并将主题旋律《红梅赞》贯穿整部歌剧的始终,通过对音乐语言的成功运用,塑造出完整的音乐人物形象,无论是剧中的大人物还是小角色都有其丰满的人物形象和鲜明的人物性格;歌剧创作中还运用了婺剧、川剧、戏曲板腔体结构等中国传统戏曲音乐素材,进一步展现了歌剧《江姐》的民族个性;另外,对“洋为中用”创作观的分析体现出歌剧《江姐》将西洋歌剧与中国歌剧创作技法的完美结合。\r\n 第三章从两个方面论述了歌剧《江姐》的二度演绎,分别为中国传统戏曲唱法的吸收和五代“江姐”扮演者的不同风格演绎,细致地分析五代江姐不同的演唱特点,指出中国歌剧事业的兴盛。\r\n 第四章论述歌剧《江姐》的影响及意义,首先分析《江姐》所蕴含的红岩精神对公演当时及后世人们精神生活的影响;其次指出《江姐》在音乐创作和演唱上对后世歌剧事业发展的影响。\r\n 目前国内对于歌剧《江姐》的相关资料比较丰富,但其中大部分以外围研究为主,对于其本体分析和演唱分析的深入研究相对较少,因此,对歌剧《江姐》创作及演唱风格的分析与研究将对中国歌剧理论和实践的发展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
日期:2008-1-1
语种:chi
数据来源: 地址1 地址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