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革命题材电影中的寡母寓言(1949-1978)
作者:张霁月
关键词:革命题材电影;寡母形象;革命语境;男权文化;女性解放
出版社:上海大学
学位:博士
导师:曲春景;石川
摘要:新中国成立后,革命题材电影根据国家意识形态的需要,配合当时的主流政治,用革命话语对传统寡母叙事进行全面的借用与改造,以建构革命语境中的寡母寓言,实现和完成对大众的革命化教育与改造。在1949-1978年的中国电影中,借助传统文化以言说无产阶级革命等现代性话语的现象极为突出,然而关于这一现象的研究,一直没有得到重视。寡母寓言是其中最具典型性与代表性的个案,本论文旨在通过对这一具体案例的分析,探讨女性解放等现代性话语如何通过对传统文化的借用与改造得以实现。 寡母叙事与中国女性解放及原型意象紧密相关,本论文将意识形态批评贯穿1949-1978年中国革命题材电影研究的始终,以中国女性社会地位的变迁为脉络,从多个角度呈现革命寡母形象在新中国电影中的演变轨迹,揭示现象背后的产生机制与意义架构,探寻中国女性解放的历史进程。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寡母教子”故事,使寡母情结沉淀为中华民族的“集体无意识”,封建统治者将“忠君报国”意识形态渗透其中而大加推崇。早期中国电影就已把寡母形象搬上银幕,其中一部分继续演绎着历史上流传的“寡母教子”神话;左翼电影对“寡母教子”进行重建,成为中国电影为女性解放的最初启蒙与呐喊。 与新中国相伴而生的革命题材电影,作为“意识形态国家机器”通过对传统寡母叙事的继续借用与改造,建构了以实现意识形态宣传为目的新的国家政治寓言,从而确立和维护新生政权的合法性与权威性。这些电影中寡母与丈夫及男性、寡母与子女之间的伦理关系等被淡化。一方面,在寡母与男性的关系图谱中,革命同志关系取代了两性关系;丈夫在家庭中的缺失往往是寡母苦难降临的标志,同时又是其他男性/共产党出现在她生活中的理由。另一方面,寡母与子女的关系也根据意识形态的需要被再次改造。革命语境中传统“寡母教子”的母教悄然变奏,出现反置与重构。 新中国把电影作为阶级斗争的工具,寡母形象身处革命启蒙的整体时代氛围,具有浓重的政治色彩。1979年“文艺为政治服务”的时代终结,被意识形态话语强烈笼罩的革命寡母形象曲终人散,具有普通女性意识的寡母开始出现在银幕上。 本论文旨在论证,新中国革命题材电影中的革命寡母形象,是根据意识形态需要,通过对传统寡母叙事的借用与改造,以实现其现代性话语的表述。1949-1978年的中国革命题材电影,特别是其中的革命寡母形象,作为那个时代意识形态的产物,已经凝固在电影史中;作为一种突出的电影现象,折射...
语种:chi
页码:133
数据来源: 地址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