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版“江姐”人物塑造的音乐社会学分析
作者:张端
关键词:《江姐》; 人物塑造; 艺术现象; 民族歌剧; 音乐社会学
出版社:河北师范大学
学位:硕士
导师:单建鑫
摘要:中国的民族歌剧萌芽于20世纪的二十、三十年代,始于黎锦辉创作的《小小画家》、《麻雀与小孩》等一系列儿童歌剧。20世纪四十年代,具有中国特色的民族歌剧《白毛女》诞生,将我国的歌剧发展推向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建国后,歌剧在保持自己原有创作的基础之上,又将西方的一些歌剧创作特点融入,出现了《洪湖赤卫队》和《江姐》双峰异彩的发展势态。中国的民族歌剧可谓经历了一个在曲折前进的漫长过程,而《江姐》作为我国民族歌剧的代表作之一,它将西方的歌剧形式同中国的民族戏曲表演、中国的民族乐器相结合,配之典型的、具有浓郁民族特色的歌曲段落,从而生动形象地刻画了当时革命时代背景下作为中国共产党党员高大、伟岸的人物形象,无愧于我国歌剧史上一部具有代表性的典范之作。   论文主体部分分为四章:第一章是对歌剧《江姐》的综合概述。第一节中讲到了歌剧《江姐》创作的社会成因;第二节中是对“江姐”的人物形象分析,鲜明的“江姐”人物艺术的形象随着歌剧故事剧情的发展而进行不同的角色转换,“江姐”的人物艺术形象始终围绕为革命事业奋斗的崇高理想进行刻画,几乎凝聚了一切“正面”的要素,从而更加突出江姐的英雄形象。这也是60年代受众群体对革命者理想人物想象的化身。透过江姐这一人物形象我们可以看到她背后所赋予的时代性,人物的塑造切实符合当时社会背景下人们的精神需求和当时的创作理念,这也是民族歌剧《江姐》获得成功的客观因素。第三节是音乐社会学在20世纪中叶的发展状况,主要是对音乐社会学这一学科进行一个基本的学科介绍,通过歌剧一系列的社会活动引出音乐社会学的研究对象,指出五版歌剧《江姐》的横向、纵向以及多元化的发展规律和歌剧《江姐》在音乐社会学历史中不断地发展演变,同人类社会的特殊关系等。第二章是对五版《江姐》艺术现象的比较分析。第一节中对五版歌剧《江姐》人物扮演的不同演绎逐一进行概述,第二节是对五版“江姐”的音乐风格、社会文化和受众群体中,审美心理变化的比较。第三章是从音乐社会学角度看歌剧《江姐》艺术现象。分别从歌剧《江姐》在音乐社会学中发展传播的地位、歌剧《江姐》的社会功能进行阐述,详细的分析这种艺术现象。第四章是音乐社会学视觉下五版“江姐”发展的思考与总结,表明社会的发展进步不代表人们的欣赏和精神需求也随之发展进步,并且论证了歌剧《江姐》的发展演绎符合社会发展传播的客观规律,从而将这一论证推广,不仅是歌剧《江姐》的发展演变需要符合事物发展传播的客观规律,其他一切事物,不管是过去的、现在的、还是将来的,它的发展都要符合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
日期:2013-1-1
语种:chi
数据来源: 地址1 地址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