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红色经典”的影视改编与重塑
作者:段蕴恒
关键词:红色题材; 影视改编; 演变规律; 文化价值
出版社:山东大学
学位:硕士
导师:郑春
摘要:“红色经典”是产生于二十世纪中国的一种特殊文化现象,其主要内容是展现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民族独立解放的历史进程,反映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历史过程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面貌。“红色经典”主要囊括了产生于二十世纪50、60年代的叙事性革命历史题材文艺作品,以反映党领导下艰苦卓绝又斗志昂扬的革命斗争为核心,创作模式深受“延安经验”影响,具有革命的内容、大众化的形式和无产阶的立场,带有鲜明的民族风格和民族气派。“红色经典”影视改编是一种依托“红色经典”原作,借助电影电视传播媒介,在保持原著主干框架、精神内涵不变的前提下,丰富人物形象,填充情节内容,融入现代审美价值与历史反思,满足新观众群体审美需求的艺术再创作。部分创作者将这一文化资源加以继承借用和改写拓展来进行全新创作,既吸取了众多“红色经典”及其影视改编作品的故事情节和创作模式,借鉴原有人物形象进行重新塑造,又站在现有的历史高度和平台上重新审视和再现历史,依托当代人的认知水平和思维习惯,尝试重建新革命经典。
本文尝试对“红色经典”的影视改编与重塑进行研究,考察这一极具中国特色的文化现象背后蕴藏的审美倾向、文化选择、革命认知和历史观念等问题,思考“红色经典”的延续与经典重塑等问题。本文分为三章,具体如下:
第一章,红色何以经典—“红色经典”再阐释。本章通过分析梳理“红色经典”的概念发展过程和内涵实质,抓取其影视改编与重塑的整体特点,为后文研究的推进奠定基础和前提。第一,梳理“红色经典”概念从产生到确认的历史过程,并对不同历史时期的社会红色文化氛围进行分析。第二,挖掘“红色经典”的概念内涵,从广义和狭义的角度进行归纳,从“红色”和“经典”两个层面来理解。第三,分别论述“红色经典”影视改编与“红色经典”当代重塑的突出特点。
第二章,结合《林海雪原》《红岩》《亮剑》,以个案研究的方式考察“红色经典”的影视改编与重塑。第一节,考察《林海雪原》的影视化,概括其“建构—解构—再建构”的影视改编历程。电影《林海雪原》将英雄传奇与革命主题融合,强化意识形态,严把政治标准和意识形态,追求革命叙事的纯洁性;电视剧《林海雪原》强化集中了叙事冲突,保证了情节发展的自然流畅,对人物进行凡人化与人性化处理,淡化政治主题并加重当代气息,体现出多元的时代审美取向与娱乐化的审美趋势;电影《智取威虎山》与原著相比增添了江湖意蕴、传奇色彩与怀旧气息,在文学和电影、历史与现实的多层互动中建构全新的革命历史想象。
第二节,以《红岩》的影视塑造为例,从文化生产的角度考察“红色经典”影视改编的创作、接受等一系列生产消费环节。首先,分析《红岩》的生产机制和创作过程,考察在从个人追思到公共记忆的升华和转型的过程中,在从历史事实到文学虚构的变化中,政治话语如何渗透文艺创作并改写私人回忆,并挖掘背后的创作心态与改编心理。其次,借助对江姐人物形象历史内涵变迁的分析,归纳女性革命者在“红色经典”影视化中的重塑过程,以此来审视“红色经典”从创作到影视改编的演变规律。
第三节,以《亮剑》为例研究当代“红色经典”的再建尝试。通过《亮剑》入手反观“红色经典”及其影视改编的影响力,深入研究革命经典的当代重建与再造。首先,概括当前“红色经典”重塑再创的整体发展状况,既能吸收原著精华,又能审视历史对接当下。其次,分析《亮剑》的影视改编状况,从突出战争实感,强化革命叙事,政治与市场的影响等方面展开。再次,挖掘“亮剑精神”的内涵与意义,在建构新历史观与悲剧化处理中参与了当代对“红色经典”的重塑再造。
第三章,对“红色经典”的影视改编与重塑进行反思提炼。第一节,分析“红色经典”影视改编与重塑兴起的原因。主要包括“红色经典”的自身价值与阐释优势,“后革命”时代对革命热情和崇高精神的诉求,怀旧情绪的蔓延,大众文化的崛起,意识形态与市场机制的双重作用。第二节,反思审视“红色经典”在影视改编与重塑过程中涌现的问题。主要包括无“情”不成戏,“注水稀释”与革命情结的失落,后现代“戏说”与庸俗化倾向,泛人性化误读与人物“变脸”。第三节,结合当下文化发展状况,考察“红色经典”影视改编与重塑的现实意义和文化价值,思考当代革命经典重塑问题。主要包括参与完成了当下革命影像述说和历史再现,复活并加深了社会大众的历史记忆,影响当代文化建设的方向,为当代文艺创作提供了丰富资源等。
日期:2017-1-1
语种:chi
数据来源:
地址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