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语权力的再生产——《红岩》的成型过程及改编研究
作者:陈由歆
关键词:《红岩》; 革命小说; 话语权力; 改编文本; 英雄崇拜; 多元文化机制
出版社:河南大学
学位:博士
导师:孙先科
摘要:20世纪50至70年代《红岩》因符合主流话语方式,成为可以合法存在的文本代表。它出版后即被改编成话剧、地方戏、曲艺等多种艺术形式,上个世纪90年代是继60年代又一个《红岩》改编热潮期,电影、电视剧、歌剧、电子游戏、大型主题巡展纷纷亮相。它的改编勾勒出从十七年文艺的“英雄崇拜”到新世纪的“消费革命”的脉络,呈现出中国“政治/文学一体化”到多元文化格局的变迁。因为每次改编都是对原文本的重新解读和话语再生产,包含了在不同文化语境下改编主体的各自“前理解”视阈,《红岩》及其改编文本隐含的文化意义超越了审美意义,它提供了历史、文化与权力之间的对话平台。本文以《红岩》及其改编文本为研究对象,围绕十七年文化机制的特征,把作品放入整个中国当代社会文化史中加以审视,通过多种意识形态话语在文本中产生的摩擦和张力,挖掘十七年“经典”革命小说的文化内涵。   \n 论文分前言、正文和结语三个部分,其中,正文部分分为五大章,每章各有三节。   \n 前言部分首先对《红岩》研究概况作综述,然后阐释何为“话语权力”、厘清“国家主流意识形态话语”、“知识分子话语”、“民间话语”,“大众话语”等概念,最后论述采取的研究方法。   \n 正文部分,第一章《红岩》成书与传播:从《红岩》作者身份和创作动机,文体变迁角度进行论述,阐释政治话语如何改写个人叙事和历史“本真”。然后论述出版社、报纸媒介等意识形态国家机器在《红岩》的传播、接受及“经典化”过程中的作用。   \n 第二章《红岩》曲艺改编:首先论述十七年曲艺的特点,及它对革命历史小说通俗化的影响,然后阐释两者在形式和社会功用方面的契合点,重点论述选择性叙事对革命话语的回避。最后分析十七年通俗文艺式微和被文学史遮蔽的原因。   \n 第三章歌剧《江姐》:通过简述民族新歌剧产生发展的脉络,证明新歌剧本身具有民间元素,通过《江姐》剧本版变迁证明文本中民间话语的空间逐渐受到政治话语挤压,最后阐释歌剧《江姐》民间复仇的情节是怎样被“革命理念”改写的。   \n 第四章《红岩》电影改编:首先论述十七电影作为主流意识形态工具的编码特征及革命历史影片在此阶段兴盛的原因;然后论述革命历史小说改编成电影时遵循的主题范式,其中包括个人成长和时代互为观照,世俗伦理向阶级伦理过渡和英雄主义至上的范式。通过对照影片镜头叙事、角色设置和剧本情节,论证英雄人物和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形象从左翼文艺到解放区文艺再到十七年文艺出现的变化。通过《魔窟中的幻想》一片论述新时期先锋电影如何尝试脱离革命话语进行个性化叙事。   \n 第五章多元化语境下《红岩》的改编:首先简要阐明大众文化时代对“经典化”意义的改写,着重论述有关《红岩》的电视专题和衍生文本的特点,如用祛魅化和商业化等手段满足人们怀旧和猎奇心理;论述《红岩》主旋律电视剧与原作相比的创新之处,最后以《红色浪漫》、《华子良》等舞台剧改编为例阐述重新回到文本中的传统文化和个人命运书写。
日期:2010-1-1
语种:chi
页码:196
数据来源: 地址1 地址2